【原文】
武王問太公曰✘↟╃:“練士之道奈何?”
太公曰✘↟╃:“軍中有大勇▩·↟◕、敢死▩·↟◕、樂傷者◕✘│☁,聚為一卒◕✘│☁,名曰冒刃之士;有銳氣▩·↟◕、壯勇▩·↟◕、強暴者◕✘│☁,聚為一卒名曰陷陳之士;有奇表長劍▩·↟◕、接武齊列者◕✘│☁,聚為一卒◕✘│☁,名曰勇銳之士;有披距▩·↟◕、伸鉤▩·↟◕、強梁多力▩·↟◕、潰破金鼓◕✘│☁,絕滅旌旗者◕✘│☁,聚為一卒◕✘│☁,名曰勇力之士;有逾高絕遠◕✘│☁,輕足善走者◕✘│☁,聚為一卒◕✘│☁,名曰寇兵之士;
有王臣失勢欲復見功者◕✘│☁,聚為一卒◕✘│☁,名曰死鬥之士;贅婿人虜欲掩跡揚名者◕✘│☁,聚為一卒◕✘│☁,名曰勵鈍之士◕✘│☁,有死將之人子弟欲與其將報仇者◕✘│☁,聚為一卒◕✘│☁,名曰敢死之士;有貧窮憤怒欲快其志者◕✘│☁,聚為一卒◕✘│☁,名曰必死之士;有胥靡免罪之人慾逃其恥者◕✘│☁,聚為一卒◕✘│☁,名曰幸用之士;有材技兼人能負重致遠者◕✘│☁,聚為一卒◕✘│☁,名曰待命之士✘↟。此軍之服習◕✘│☁,不可不察也✘↟。”哉!”
【譯文】
武王問太公說✘↟╃:“選編士卒的辦法應是怎樣的?”
太公答道✘↟╃:“把軍隊中勇氣超人▩·↟◕、不怕犧牲▩·↟◕、不怕負傷的人◕✘│☁,編為一隊◕✘│☁,叫冒刃之士;把銳氣旺盛▩·↟◕、年輕壯勇▩·↟◕、強橫兇暴的人◕✘│☁,編為一隊◕✘│☁,叫陷陣之士;把體態奇異◕✘│☁,善用長劍◕✘│☁,步履穩健▩·↟◕、動作整齊的◕✘│☁,編為一隊◕✘│☁,叫勇銳之士;把臂力過人能拉直鐵鉤▩·↟◕、強壯有力能沖人敵陣搗毀敵人金鼓▩·↟◕、撕折敵人旗幟的人◕✘│☁,編為一隊◕✘│☁,叫勇力之士;
把能翻越高山◕✘│☁,行走遠路▩·↟◕、輕足善走的人◕✘│☁,編為一隊◕✘│☁,叫寇兵之士;把曾經是貴族大臣而已失勢而想重建功勳的人◕✘│☁,編為一隊◕✘│☁,叫死鬥之士;把陣亡將帥的子弟◕✘│☁,急於為自己父兄報仇的人◕✘│☁,編為一隊◕✘│☁,叫敢死之士;把曾人贅為婿和當過敵人俘虜◕✘│☁,要求揚名遮醜的人◕✘│☁,編為一隊◕✘│☁,叫做勵鈍之士;
把因自己貧窮而憤怒不滿◕✘│☁,要求立功受賞而達到富足心願的人◕✘│☁,編為一隊◕✘│☁,叫必死之士;把免罪刑徒◕✘│☁,要掩蓋自己恥辱的人◕✘│☁,編為一隊◕✘│☁,叫幸用之士;把才技勝人◕✘│☁,能任重致遠的人◕✘│☁,編為一隊◕✘│☁,叫待命之士✘↟。這就是軍中選編士卒的方法◕✘│☁,不可不洋加考察✘↟。”
【例證】
士卒的選拔和編組◕✘│☁,是軍隊建設的一個基本問題◕✘│☁,它直接關係到軍隊戰鬥力的強弱✘↟。在這方面◕✘│☁,戰國時期的著名軍事家吳起做得極為成功和出色✘↟。
吳起◕✘│☁,本是衛國人◕✘│☁,初任魯國將領◕✘│☁,率軍擊破強大的齊軍✘↟。後入魏為將◕✘│☁,任魏西河郡守二十餘年◕✘│☁,與各諸候國大戰七十六次◕✘│☁,其中六十四次取得全勝◕✘│☁,其餘十二次不分勝負◕✘│☁,為魏拓地千里◕✘│☁,使魏強盛一時✘↟。後來吳起來到楚國◕✘│☁,掌握軍政大權◕✘│☁,主持變法◕✘│☁,精減機構◕✘│☁,選練軍隊◕✘│☁,使楚國力日盛◕✘│☁,楚軍成為一支威震諸侯的勁旅◕✘│☁,楚國也成為戰國時期的列強之一✘↟。
吳起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◕✘│☁,是與他善於治軍分不開的✘↟。吳起主張“簡募良材”◕✘│☁,並進行合理編組◕✘│☁,他認為◕✘│☁,齊桓公徵募強悍勇猛計程車卒五萬人◕✘│☁,因此才得以稱霸諸侯;晉文公徵募能征善戰計程車卒四萬人◕✘│☁,因而實現了稱霸的夙願;秦穆公擁有能衝鋒陷陣計程車卒三萬人◕✘│☁,使得許多西戎部落都臣服在自己腳下✘↟。因此◕✘│☁,必須“簡募良材”◕✘│☁,把百姓中那些膽量大而氣力強▩·↟◕、身手敏捷能越高馳遠▩·↟◕、勇敢頑強的人挑選到軍隊中來✘↟。
吳起既重視對士兵的選拔要嚴格◕✘│☁,也重視對士兵進行合理編組◕✘│☁,用其所長◕✘│☁,各盡其才◕✘│☁,使之充分發揮出威力✘↟。吳起根據士兵身材的高矮▩·↟◕、體魄的強弱▩·↟◕、膽量的勇怯▩·↟◕、智力的高下進行明確分工◕✘│☁,使“短者持矛戟◕✘│☁,長者持弓弩◕✘│☁,強者持旌旗◕✘│☁,勇者持金鼓◕✘│☁,弱者給廝養◕✘│☁,智者為謀主”✘↟。
正是由於吳起能夠“簡募良材”◕✘│☁,並對他們進行合理編組◕✘│☁,才使得所率領的軍隊保持了強大的戰鬥力◕✘│☁,能夠攻無不克◕✘│☁,戰無不勝✘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