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漢方醫學是在日本發展起來並已經日本化了的中醫藥學↟•。漢方藥是在漢方醫學理論指導下應用的藥物↟↟✘│·,與我國中藥同根同源↟↟✘│·,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獨自體系↟↟✘│·,並在日本整個醫藥體系當中扮演著較為特殊的角色↟•。”
中醫藥學在我國秦漢時期傳入日本↟•。日本江戶時代中期↟↟✘│·,日本醫學將中醫藥學與其固有醫學相結合↟↟✘│·,出現了被史學界稱為“後世”╃•、“古方”╃•、“考證-折衷”的三大醫學派系↟↟✘│·,其中尤以“古方派”最為有名↟•。該派系是指以張仲景醫學為基礎的艮山╃•、東洞流(派)醫學↟↟✘│·,法尊仲景↟↟✘│·,崇尚求實↟↟✘│·,名家輩出↟↟✘│·,以其醫論之新穎╃•、理論之雄辯╃•、療效之顯著而享譽日本漢方界↟↟✘│·,對日本漢方醫學發展產生過舉足輕重的影響↟↟✘│·,至今仍為日本漢方醫學的主流派系↟•。明治維新後↟↟✘│·,日本全面引進西方醫學↟↟✘│·,漢方醫學受到排擠↟↟✘│·,一度瀕臨滅絕↟•。
20世紀70年代初以來↟↟✘│·,生活方式改變引起的疾病和疑難病普遍增多↟↟✘│·,在西醫療法無可奈何↟↟✘│·,且西藥副作用大╃•、價格昂貴之時↟↟✘│·,漢方藥再度興起↟•。1972年↟↟✘│·,日本厚生省從張仲景的《傷寒雜病論》和《金匱要略》中篩選出210條經典古方作為非處方藥批准使用↟•。1976年↟↟✘│·,在未經新藥臨床試驗審批的情況下↟↟✘│·,破例將146只漢方藥收錄到國家藥典↟↟✘│·,並納入國家醫保目錄↟↟✘│·,後經過不斷補充↟↟✘│·,現已有233種漢方製劑被納入國家醫保體系↟•。日本民眾可憑醫師處方報銷由本國廠家生產的漢方藥製劑↟↟✘│·,而從國外進口的中成藥則屬自費專案↟↟✘│·,無法報銷↟•。自納入醫保後↟↟✘│·,漢方藥的銷量曾以每年約15%的速度激增↟•。1992年↟↟✘│·,日本醫用漢方藥的生產達到歷史頂峰↟↟✘│·,不過隨後受藥價下降╃•、有可能被擠出醫保以及小柴胡湯副作用事件被披露的影響↟↟✘│·,醫用漢方藥的生產額大幅下降約一半↟•。而一般用漢方藥的生產額在1992年觸控歷史高位後一路下滑↟↟✘│·,至今並未出現反彈↟•。
進入新世紀後↟↟✘│·,日本漢方藥的整體市場規模較為穩定↟↟✘│·,2008年約合10億美元↟↟✘│·,比新世紀初僅上升了約1%左右↟•。此外↟↟✘│·,日本漢方藥的出口很少↟↟✘│·,現每年不足100萬美元↟↟✘│·,在國際植物藥市場上的份額甚少↟•。
儘管漢方醫學曾長期被邊緣化↟↟✘│·,但日本廣大民眾對漢方藥情有獨鍾↟↟✘│·,民間認可度很高↟•。日本人稱中草藥為“漢方藥”或“和漢藥”↟•。受中國文化影響↟↟✘│·,日本人自古就有服用漢方藥的傳統↟•。日本奈良東大寺還珍藏著1200年前的沉香等名貴藥材↟•。日本百姓相信漢方藥能治未病↟↟✘│·,增強體質↟↟✘│·,對防治高血壓╃•、高血脂╃•、更年期綜合徵╃•、急性上呼吸道感染╃•、慢性肝炎╃•、慢性支氣管炎等具有明顯效果↟•。最常使用的漢方藥主要有葛根湯╃•、補中益氣湯╃•、小柴胡湯╃•、小青龍湯╃•、加味逍遙散╃•、當歸芍藥散等↟•。
一般認為↟↟✘│·,漢方藥生產有三大特點╃▩:
一是品種和劑型較為集中↟•。由不同廠家生產的漢方製劑共計900多個品種↟↟✘│·,但主要以小柴胡湯╃•、柴樸湯等“七湯二散一丸”10個品種的產量最高↟↟✘│·,約佔全部漢方製劑產量的一半以上↟•。適用於醫保的漢方製劑主要有7種劑型↟•。
二是產業集中高↟•。目前日本擁有110多家漢方製劑生產企業↟↟✘│·,津村╃•、鍾紡╃•、大杉╃•、帝國╃•、本草╃•、內田約10家企業佔漢方藥總產值的98%以上↟↟✘│·,其中數有百年曆史的津村製藥最強↟↟✘│·,約佔80%↟•。
三是企業整體素質較高↟•。儘管日本漢方藥的市場規模不大↟↟✘│·,但漢方藥生產企業在生產工藝╃•、質量控制╃•、科研投入╃•、標準制定╃•、營銷策略╃•、內部管理等方面匠心獨運↟↟✘│·,頗具特色↟↟✘│·,達到了世界一流水平↟•。